到了约好采访的日子,王续雨记者准时来到了摩登今昔阁。
杨秉择比她早到一步,正和小河坐在沙发上,讨论着专柜的设计图纸。
“王记者,快请坐。”郑小河笑着起身招呼。
“郑师傅,杨先生,我没打扰到你们吧?”王续雨将公文包放在一旁。
“哪里的话,我们正等着你这位大记者来指点江山呢。”杨秉择开玩笑地说。
三人落座,阿秀端来茶水和点心。
“郑师傅,杨先生,上次听你们说了‘香河记’这个新牌子的故事,我回去之后,想了很久。”
王续雨打开笔记本,神情很认真。
“我今天来,不想只写一篇简单的产品介绍。我想听你们聊聊更深一点的东西。”
“哦?王记者想听什么?”郑小河问。
“我想听你们聊聊,你们为什么要做‘香河记’?”
王续雨看着他们。
“我知道,你们是为了赚钱。但我觉得,不止于此。”
郑小河和杨秉择对视了一眼。
“王记者,你这个问题,问到点子上了。”郑小河先开口。
“我开这个店,每天接触的,都是形形色色的女人。”
“有的是高高在上的官太太,有的是生意场上的老板经理,也有的是为了一份薪水奔波的小职员。”
“她们的身份、地位、财富,都不一样。但有一点,是相同的。”
“她们都想活得体面一点,活得有尊严一点。”
“现在这世道,不太平。外面的风风雨雨,很多人,管不了。但我们至少能管好自己这张脸,管好自己的精气神。”
“每天早上起来,对着镜子,看到一个干净整洁,有光彩的自己,那一天的心情,都会不一样。”
“就好象,给自己穿上了一层铠甲,能更有底气地去面对外面那些糟心事。”
“所以,我做‘香河记’,做‘御光霜’,我不仅仅是想卖一款护肤品。我是想告诉所有的女人,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乱,都别忘了爱护自己。”
“这种爱护,不是为了取悦谁,就是为了我们自己。为了我们心里那点不肯熄灭的火苗,那点不肯认输的劲儿。”
王续雨听着,手里的笔飞快地在本子上记录着,她的眼睛越来越亮。
“郑师傅,您说的太好了。”她由衷地赞叹。
“您把护肤这件事,从单纯的‘美’,上升到了一种‘精神’的层面。”
“那杨先生呢?您作为一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化学专家,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?”
她又转向杨秉择。
杨秉择推了推眼镜,接过了话头。
“郑师傅是从精神层面,那我,就从科学的角度,来补充几句。”
他的语气带着几分学者的严谨,但又很风趣。
“咱们国家有句老话,叫‘一白遮百丑’。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雪花膏,都在讲怎么让皮肤变白。但它们的路子,走偏了。”
“它们就象是,看到墙上脏了,不想着怎么把墙擦干净,而是直接拿一层白灰给刷上。”
“看起来是白了,可那层脏东西,还在底下,时间长了,墙皮反而更容易脱落。”
“我在法国的时候,研究过他们那边的化妆品。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,皮肤变黑、长斑、衰老,最大的元凶,就是日光。”
“我们的‘御光霜’,做的,就是‘防护’的工作。”
“它不是去‘遮’,也不是去‘盖’,而是从根源上,帮你挡住那些看不见的伤害。这才是真正的治本。”
“而且,我们用的,都是最温和的植物萃取成分,还有从大米里提取的天然谷物精华。”
“这些东西,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,只不过,我们用了一些新的法子,让它们的效果变得更好。”
“所以,‘香河记’,既有东方的智慧,又有西方的科学。我们想做的,是一款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女性肤质的好产品。”
王续雨听得连连点头。
一个谈精神,一个谈科学。一个感性,一个理性。
这两个人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“郑师傅,杨先生,我明白了。”
王续雨合上笔记本,脸上带着兴奋。
“你们放心,我一定写出一篇最好的报道。我要让全上海的女人都知道,‘香河记’,不仅仅是一个护肤品的牌子,它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,属于我们中国女性自己的生活态度。”
采访结束后,王续雨又坐着聊了一会儿,才心满意足地离开。
送走王续雨,杨秉择脸上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。
“小河师傅,你真是我的贵人!”他激动地对郑小河说。
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啊!我今天才算明白,我们做的,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!”
“杨先生,你太客气了。”
“不客气,一点都不客气。”杨秉择喝了口茶,又想起了什么。
“对了,小河师傅,关于gg,我还有个想法。”
“你说。”
“我想,除了在报纸上登gg,我们还可以在电台里,也做一些宣传。”杨秉择说。
“现在听广播的人也很多。我们可以请一个声音甜美的播音员,在广播里,给大家念念王记者的文章,再配上一点舒缓的音乐。你觉得怎么样?”
“这个主意好。”郑小河点了点头。
“报纸是给识字的人看的,广播,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。”
“还有,我们产品的专柜,除了永安、先施这些大百货,我还想在一些高级的西药房里,也铺上我们的货。”杨秉择继续说。
“这样,更能凸显我们产品的专业性和药妆的定位。”
“杨先生,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,有一天,日本人彻底占领了上海,我们的生意,会怎么样?”她忽然问。
杨秉择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。
“小河师傅,你怎么会突然问这个?”
“我只是……随便想想。”郑小河说。
“毕竟,现在这世道,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。我们做生意的,总得把最坏的情况,也考虑进去。”
杨秉择沉默了片刻,才缓缓开口。
“这个问题,我父亲也跟我聊过。”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我父亲说,真到了那一天,日本人肯定会优先接管那些跟打仗有关的行业。”
“比如钢铁厂、机械厂、船厂……这些能造武器、能运兵的,他们一个都不会放过。”
“还有那些关系到民生的,比如米行、面粉厂、纺织厂,他们也会牢牢地控制在手里。”
“因为要吃饭,要穿衣,控制了这些,就等于控制了所有人的命脉。”
“至于我们香林堂……”他苦笑了一下。
“我们做的,是胭脂水粉的生意。这东西,不能吃,不能穿,更不能当枪使。在日本人眼里,恐怕是顶顶没用的东西。”
“所以,我父亲判断,就算真到了那一天,他们对我们的管控,也不会那么严。或许,我们还能在夹缝里,勉强地活下去。”
郑小河点了点头。
杨老板的判断,和她的历史知识,不谋而合。
这正是她选择和香林堂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