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高河村到县里,路比林承安想的难走。
土路坑坑洼洼,爬高下低,走了不到一刻钟,林承安就开始冒汗。
“家人们,在古代没钱真要命啊!”他低着头看了看脚上的布鞋,大拇指的地方布己经抽丝,估计坚持不了几天,“等我吃饱了肚皮,一定要买一双布鞋。”
在路上,观众问了林承安很多问题,家庭情况,环境背景,他把知道的全部分享给观众,包括原主从书本上学到的,比如大雍朝建立的人姓江,南宋末年揭竿而起,不仅灭了赵宋还赶走蒙古,收拾大理灭了西夏,听得观众们一愣一愣的,一路上也算是有了乐趣。
【加油小孩哥,胜利就在前方,等你有了本金,我们再教你怎么赚大钱。】
【快到县城了吧,我记得小孩哥说过只需要半个时辰。】
【前面是不是县城,我看着有房子了。】
林承安抬头眯着眼一看,果然,前面出现了连片的瓦房,隐约能听见叫卖声。
快步进了城,街上人不算多,大多都是面黄肌瘦的汉子,背着柴火或者挑着担子,还有些汉子枕着扁担躺在阴凉处,这些是帮人挑东西的苦力,偶尔还能见到几个妇人挎着篮子,和菜贩子讨价还价。
按照林福说的,一路往西走,没多久就看见‘文渊书肆’的幌子。
靠近一看,门头上还有招牌,招牌有些褪色,‘文’字的最后一笔还缺了块,
书肆门口堆着几摞旧书,用麻绳捆着,上面落了灰尘,看着像是很久没人动过。
一个穿长衫的中年男人拿着鸡毛掸子,对着书架子唉声叹气。
“周伯父,小侄林承安,冒昧打扰了。
周德扭过头,脸上略带疲惫,上下打量他一眼:“小相公是”
“小侄是城西林家的,家父林玉书。”林承安毕恭毕敬站着,周德想了半会恍然大悟:“原来是玉书兄家的,不知贤侄上门有何事?”
林玉书的名声不算好,死得也不光彩,周德本不想接触,要不是眼前这位孝道名声在外,早就把人赶走。
林承安从怀里把字帖拿出来,双手递过去:“周伯父,听闻书肆需要抄书匠,小侄学过几年字,想过来试试。”
周德目光落在字帖上,原本疲惫的神情有些许变化,他放下手里的鸡毛掸子,接过字帖仔细看了看,又翻看了另外几张,忍不住赞叹:“好字,这馆阁体练得比有些秀才还扎实,笔锋稳,结构正,贤侄很是用心啊。”
心里刚看到一丝希望,就看见周德唉声叹气,把字帖还给他,指了指店里:“贤侄你自己看,不是伯父不用你,是真用不上。”
站在原地,林承安眼睛扫了一圈。
店面不大,货架倒是不少,可上面没放几本书,除了最显眼的地方放着几本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,剩下都是些磨破了封面的旧书,看样子很久没有出新书。
“周伯父,这是”
“哎,别提了。”周德走到前冕书架,拿起那本《千字文》,“就这启蒙书,翻来覆去就这三本,字难认,道理又深,娃娃们哪里看得懂,一个月卖不出十本。”
“画本小说呢,也没人看吗?”林承安不死心,弹幕也不死心,不是说那些个文人雅士最喜欢看小说吗,穿越者只要写出西大名著,那必须捧为文坛圣人,万人追逐。
“画本小说?”周德忍不住苦笑摇头:“贤侄有所不知,穷人买不起,富人不会让家中孩子看这种诲淫诲盗之物。”
听到这句话,林承安有些心慌,出师未捷身先死啊。
现在他白跑一趟,
【不是吧,这就黄了?】
【这书店也太空了吧,好歹进点货啊。】
【进货也得有人买,你看这县里,估计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。】
【等等!货架上怎么只有三字经,千字文,百家姓,没有弟子规!!!】
【对啊,没弟子规,那本书多简单,朗朗上口,教孩子孝顺规矩,父母肯定愿意买。】
弟子规?他一点印象都没,首到看到弹幕的科普这才知道,
弟子规是满清时期的儿童行为规范读物,通俗易懂,列举为子女、外出,待人、接物、处世、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,
再看看周德手里的《千字文》,别说小孩了,拿给现代人看都会觉得头疼。
要是真能写出一本简单的启蒙书
"周伯父,"林承安深吸一口气,鼓足勇气这才开口:“您说这《千字文》难卖,是因为字太难认,道理太深奥?”
周德望着他:“那可不,晦涩难懂很多孩子连开蒙都开不了,久而久之这些开蒙书成了摆设,唉,生意难做哟。 ”
听到这里,周德皱起眉头:“更简单的启蒙书?哪有这种书?自古以来启蒙都是用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,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肯定有他的道理。”
【就是,祖宗传下来的就一定好?既然那么好咋卖不动!】
【小孩哥别啰嗦,首接告诉他你能写。】
【弟子规更改本大军等候待命!】
“有没有试试不就知道了?”林承安看着周德,语气肯定,“小侄能写出来,就用通俗易懂的,一句一个道理,保证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,父母也听得懂。”
他竟敢挑战祖宗之法,周德打量他半天,见他不过舞象之年,却能说出这般恃才傲物的话,他~心动了。
文渊书肆的确快撑不住了,账房都被他辞退,再不想办法就得关门大吉,死马当活马医,横竖也没人来店里,何不如让他试试看。
“林贤侄,你莫要诓骗我,你当真能写出来?”
“能!”林承安点头,“伯父请给小侄一日,再给点纸和笔,小侄写一篇给您看,要是不行立马走人,绝不纠缠。”
店里面最不缺的就是纸和笔,这点他赌得起,咬了咬牙:“成,我就信你一回,纸和笔我这就准备,你就在店里写,要是真能成,我给你润笔费,还把这书印出来卖,赚了钱咱俩分。”
【弟子规大军在哪里,赶紧搜资料。】
【小孩哥默写的时候你们别乱发弹幕啊,免得写错了!】
【各位各位,赶紧停止发弹幕,等我弟子规大军来弄。】
林承安心里松了口气,对着上空小幅度拱手礼,口型说了句多谢家人们,跟着周德去了后院。
后院天井里有一张石桌子,周德从屋里端来笔墨纸砚:“就在这儿写吧。”
“多谢周伯父。”林承安坐下定了定神,抓起毛笔抬眼看着加粗的红色弹幕,
‘弟子规,圣人训。’
按照弹幕的提示,写完弟子规总叙,开始写入则孝篇。
‘父母呼,应勿缓。’
他写得很顺,馆阁体的字方方正正,看着就很舒服,周德本来去了前面,不到一炷香时间又回来,忍不住凑过来看。
越看,他的心情越激动。
字不用说,没得挑,关键是纸上的内容,全是大白话,说得都是孝顺父母,懂规矩的道理,还押韵,作为启蒙书,比《千字文》好懂多了。
“贤侄,这果真出自你处?”周德血气上涌,真要是林承安想的,那么书肆说不定还能起死回生。
林承安放下笔,起身行礼:“算是守孝三年,小侄有感而发。”很不要脸把功劳揽在自己头上,弹幕齐刷刷一片不要脸外加狗头。
周德拿起纸,翻来覆去看,嘴里念念有词:“好,太好了,就这弟子规,肯定能卖出去,不过~~”话锋一转,周德脸上堆起笑容:“贤侄,你是否没写完?”
他还是看出些许端倪,既然是开蒙书籍,怎么可能只说孝,林承安笑了笑:“自然还有其他篇,小侄还得回家细心修改才能成文,周伯父可再给三日时间?”
“行,无论多少篇,伯父都收了,你赶紧写,越快越好。”
【耶,我们有收入了!】
【冲冲冲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