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9章 试上一试(1 / 1)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他缓缓点了点头,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,发出轻细的笃声。案面是百年阴沉木所制,木纹深邃,积着一层薄薄的尘,每一下敲击,都像是敲在他自己几近干枯的寿元之上,也敲在他心底那道似有若无、顽固坚守的最后屏障。

眉峰间的郁结散去大半,像漫天风雪终有消融之时,露出底下藏着的、早已疲惫不堪的真实心绪。眼中的审视亦随之淡去,不再尖锐如刀,不再咄咄逼人,反倒隐隐带出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与动容。

那最后一点疑虑,在王谢坦荡的目光与笃定的言辞之前,悄然瓦解。

只是那瓦解的过程,太慢,又太艰难。

像是一个死到临头的人,忽然在绝境之后看到一束光亮,却不敢轻易承认那是真光,而不是诱他坠崖的幻境。

他微抬眼,望向王谢。那一眼里藏着太多情绪——有疑虑散尽后的释然,有寿元将尽的苦楚,有老修士骨子里的倔强,也有被现实击碎后,悄然凝起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希冀。那希冀像风中残烛,微弱得随时可能熄灭,却又执拗地燃着,不肯轻易熄灭。

他终于吐出一口气,那口气带着常年郁结在胸的浊气,悠长而沉重,语气里的阴厉与试探彻底消失,只剩下一名寿元将尽之人,面对可能的生机时,最深沉、最真切的声音:

“既然如此,老夫倒真想亲身试上一试,不知老夫是否合适?”

他的神态平静,却不是真正的平静。那平静更像是濒死的老兽在静雪中闭上眼,努力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与清醒——怕露出一丝求生的急切,便显得可笑;又怕压下太多渴望,便错失这可能是唯一的生机。

他的话轻,却沉得能压垮人心;简,却狠得不留退路。那是三百年修途风刀霜剑磨出的孤绝意志,也是行至旧途尽头时,唯一能够说出的恳切。

那不是试探,也不是询问,更不是讨价还价。

那是把自己仅剩的性命,轻轻、却无比坚定地,放在了王谢面前的那张阴沉木案上。

没有旁人能代他作答,也没有第二个可能的选择。

南宫婉闻言,心头一紧,连忙上前半步出言相劝:“师伯不可!此等长生之法,堪称闻所未闻,太过匪夷所思。他不过是个筑基修士,纵使得了些许传承,怕也是恃才而骄、托大过甚,万不可轻易轻信!”

她语声急促,却绝非喧哗浮躁之态,反倒带着一种源自本能的紧迫与对大道规则的敬畏交织。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缘,青色的衣料被捏出几道深深的褶皱,泄露了心底的焦灼。她深知自家师伯性情孤峭乖戾,一生独来独往,素来我行我素,一旦心意微动,便如覆水难收,再难被世俗言辞堵住去路。目中隐隐凝着一丝焦虑,像看见细如发丝的裂痕,正沿着坚冰般的心智悄然蔓延,稍不留意便会崩裂瓦解。她自然明白,穹老怪寿元将尽,心境摇摆本属常理,可王谢方才所述之法,太过诡奇、太过骇人,与正统修途的根基背道而驰,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,她实在无法坐视不理。

她言辞虽显冲利,却并无半分轻视贬低之意。身为掩月宗嫡传弟子,她自幼受宗门教诲,对旁门奇术本就有着刻入骨髓的本能戒心;而对穹老怪这位宗门长辈,又怀着真切的敬重与担忧,这两种心绪交织之下,才让她不得不抛开分寸,出声强劝。她甚至连语气都未曾刻意收敛,仿佛唯有这般直接的警示,才能将穹老怪从那危险的念头中强行拉回。

董红拂坐在一旁,目光淡淡扫过王谢,并未多言。她的眼神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,无风无浪,表面看似毫无波澜,深处却自有其测度权衡之法。心中所思,与南宫婉并非全然不同——王谢这少年,虽天资卓绝、心智沉稳,远超同龄修士,可毕竟只是筑基修为,竟能轻描淡写间谈及“长生”这等逆天话题。若非年少狂妄、不知天高地厚,便是心中确有旁人难以想象的依凭。可这依凭到底是什么?能否真的承载如此惊天之言?她一时也难下定论。

然而,她既没有拆王谢的台,也没有顺着南宫婉的劝阻再多言半句。她的沉默,既非默认王谢所言,也非赞同南宫婉的担忧,而是一种出于宗门交情、自身立场分寸与老成稳重之间的周全权衡。她历经多载风雨,早已看透世事人心,深知这种场合下,每一句话都可能牵动局势走向,任何情绪化的评判都可能将事态推向难以收拾的境地。

她只是微微倾身,淡淡望了王谢一眼。那眼神不轻不重、不急不缓,像是将他从头到脚重新审视了一遍,又像是在暗暗衡量:眼前这少年所言,究竟是匪夷所思的谵妄之语,如世间无数好高骛远的狂修一般,最终只会沦为笑柄;还是一种唯有真正踏过生死绝境、得悉逆天秘术者,才能拥有的沉静底气?她没有答案,却也不急着寻求答案。这份沉默,本身就是她此刻最稳妥的态度。

董宣儿站在王谢身侧,悄悄抬袖掩了掩唇,轻轻咳嗽了一声。那声音不大,却像是一根细柔的针,恰好刺破了厅中渐渐紧绷的气氛。她抬首望了王谢一眼,目光里裹着几分不安、几分担忧,更藏着几分只有同门之间才会流露的真切关怀,像怕惊扰了谁,又怕劝不住谁。

她微微侧过身子,凑近王谢,用只有两人能听清的音量低言道:“王师兄,见好就收吧。这里毕竟是掩月宗的地盘,穹师伯身份尊贵,又寿元将尽,若是真有个好歹,便是我师父出面,也未必能护你周全。”

她的话极轻,尾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。她站得极近,衣袂间淡淡的兰草香与王谢身上的清冽气息交织,连自己都没察觉,指尖已悄悄蜷起,那份紧绷更多是出于担心,远胜于对宗派名声的顾虑。她不是怕王谢出事,也不是怕穹老怪出事——她最怕的,是这件事一旦失控,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无法回头的漩涡,再难脱身。

她心性本就活泛,最善于察言观色,此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言提醒。声音贴着王谢侧耳,像是在风里偷偷递过来的私语,既不愿被旁人察觉,徒增事端,也不愿让本就紧绷的局势再添半分波澜。

她说“见好就收”,不是责备他行事太过张扬、不懂收敛,而是怕他身陷宗门纷争的漩涡难以脱身的未雨绸缪。

最新小说: 修仙从吞金补阳法开始 哈哈,原来三国是这样的 修仙:从吞噬万毒开始 夫人刚下山,她又A又飒 三国: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 恶毒女配上线了 开局见稽古,我复制万法 海贼王:黄昏纪元 寒门帝路,从捕快开始崛起 水煮大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