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豆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文豪1983:我在文化馆工作 > 第27章 估计,司齐也在头疼吧!

第27章 估计,司齐也在头疼吧!(1 / 1)

讲座风波过后,文化馆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。

司齐凭借在讲台上的沉着应对,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地位,但同时也让谢华与他之间的竞争从暗处摆到了明面。

谢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,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,几乎不与人多话,整日埋首书堆,伏案疾书。

谁都看得出来,他憋着一股劲,要拿出一篇足以证明自己、并且能压倒司齐的“大作”。

司齐则相反,似乎并未太受这场争论的影响

他向二叔司向东申请了一次短期的下乡采风,理由是“为下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小说积累素材”。

司向东现在对这个侄子几乎是“有求必应”,只要他肯写、肯上进,什么都好说,很快便批了条子,还特批了一笔小小的采风补助。

司齐要去的地方,是海盐县下辖的一个较为偏远的公社。他此行的真实目的,确实是为了积累素材。

此次回来,他便有一种模糊的冲动。

这种冲动像社会的变革,像躁动的春风,像破土的新芽,它扎根在自己心里,只等破土抽芽,享受雨露,拙壮成长,开花结果。

这是最好的时代,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、同时,也是文学最好的时代。

在这翻天复地的巨变中,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,能够记录下这沧桑变化的一角,只需要记录下这一角,或有幸成为经典,便可以慷慨去死了。

而如今的剧变,还有什么比农村剧变更大呢?

1982年,中央文档明确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并开始着力推动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。

过去快两年了,该制度应该可以见到成效了。

他感觉到了这其中蕴含着某种更深层的东西,关于丢失,关于查找,关于在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定位与迷茫。

他需要到真正的乡土中去感受、去捕捉那种气息。

就在司齐背着简单的行囊,蹬着自行车消失在乡间土路上的第二天,文化馆的平静被再次打破。

这天下午,传达室的王大爷照例分发信件。当他看到一封来自南京、信封上印着“《钟山》编辑部”字样的厚实信件时,眼睛顿时亮了。他记得很清楚,上次司齐收到《西湖》的来信也是这般模样。

“谢华!谢华同志!南京来的信!是《钟山》编辑部的!”

王大爷的破锣嗓子再次响彻小院。

这一声呼喊,象在平静的池塘里又投下了一颗石子。

刚练完功回来的陆浙生正好听见,愣了一下,随即露出惊讶的神色:“《钟山》?谢华投《钟山》了?”

办公室里的人纷纷抬起头,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正从座位上站起身的谢华。

谢华的脸上,瞬间掠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喜,但很快被他强压下去,恢复了惯常的矜持和冷静。

他推了推眼镜,步伐稳健地走出去,从王大爷手中接过那封信。

手指触碰到信封的厚度时,他的心还是忍不住猛跳了几下。

他没有象司齐那样当场拆开,而是对王大爷道了声谢,便拿着信快步走回了自己的座位,仿佛那是什么需要慎重对待的机密文档。

众人好奇的目光已经象聚光灯一样打在他身上。

李大姐忍不住凑过来问:“谢华,是稿子录用了吗?”

谢华深吸一口气,在众人的注视下,用裁纸刀小心地划开信封。

里面滑出的东西和司齐当时收到的几乎一样:一本崭新的《钟山》杂志,一张稿费通知单,还有一封编辑的亲笔信。他先飞快地扫了一眼稿费单,金额是一百二十元。

虽然远不及司齐那四百多块惊人,但在1984年,这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,相当于他两三个月的工资了。

他的嘴角微微翘起,眼角的喜意再也藏不住了。

接着,他展开那封信,仔细阅读起来。

信是《钟山》编辑部一位姓王的编辑写的,字迹工整,语气肯定:“谢华同志:您好!大作《春汛》已拜读。小说立足乡土,刻画了农村青年在改革春潮中的理想与彷徨,人物形象扎实,语言质朴,体现了深厚的现实主义功底,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。经研究,决定留用,拟刊发于本刊第1期‘短篇小说’栏目。随信寄上稿费及样刊,望继续赐稿!”

信的内容简洁、务实,充满了对一篇“合格”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认可,但缺少了编辑给司齐信中那种“深感震动”、“潜力巨大”的激赏和对于艺术探索的特别期许。

然而,这对于谢华来说,已经足够了!

《钟山》!

这是与《收获》、《当代》齐名的全国顶级文学刊物!

在1980年代初的中国纯文学期刊版图中,有一个公认的顶级阵营。

虽然说法略有出入,但《钟山》始终位列前茅,通常与以下刊物齐名:《收获》;《人民文学》;《当代》,有时还会加之《花城》,并称“五大名旦”。无论哪种说法,《钟山》都稳居全国文学期刊的第一梯队。

能在这上面发表作品,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认可,是对他坚持的“正统”文学道路的有力证明!

一股巨大的、混杂着扬眉吐气和巨大欣慰的热流涌上谢华的心头。

他努力控制着面部肌肉,不让狂喜的表情显露出来,但微微颤斗的手指和镜片后骤然亮起的光芒,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。

“怎么样?谢华,是不是录用了?”赵大姐急切地问。

谢华缓缓放下信纸,环视了一下周围期待的同事,眼角馀光扫了一眼司齐空着的座位,用一种刻意保持平静、但带着掩饰不住自豪的语气说:“恩,编辑部决定留用了。小说《春汛》发在第1期的《钟山》上。”

“哗——!”办公室顿时一片哗然!“《钟山》!天哪!谢华你也太厉害了吧!”

“《春汛》?是不是你之前修改了好几遍的那篇?”

“稿费多少?肯定也不少吧?”

“恭喜恭喜啊!这下咱们文化馆可真是双喜临门了!”

祝贺声、羡慕声此起彼伏。

谢华享受着这迟来的赞誉和认可,心中积郁多日的闷气一扫而空。

他推了推眼镜,语气带着一丝终于可以挺直腰板的意味:“主要还是作品本身要过硬。现实主义创作的路子,只要扎根生活,下苦功夫,总是能得到认可的。”

这话里话外,明显是在回应之前讲座上那场关于“意识流”和“可读性”的争论,潜台词是:看,我坚持的道路才是正道,才是经得起考验的。

消息很快传到了司向东耳朵里。

他先是一愣,随即也露出了笑容。

不管怎么说,谢华也是文化馆的人才,能在《钟山》上发表作品,同样是给馆里争光的大事。

他立刻来到办公室,当众表扬了谢华:“好!谢华同志沉得住气,脚踏实地,终于结出了硕果!这说明什么?说明只要我们方向正确,埋头苦干,就一定能出成绩!大家都要向谢华同志学习!”

馆里的风向,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。

之前几乎被司齐光芒完全掩盖的谢华,此刻重新成为了焦点。

他的成功,似乎给那些更倾向于传统路线的同事打了一剂强心针,也让大家对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产生了更多的讨论。

陆浙生趁着没人注意,溜到一边,挠着头自言自语:“好家伙……一个《西湖》,一个《钟山》,这俩人算是杠上了?司齐这家伙还偏偏不在,下乡去了……等他回来,不知道啥表情?”

就在这时,他看到“鬼鬼祟祟”的馀桦,“馀桦同志,最近可有什么大作?”

自从馀桦的《星星》发表在《燕京文学》1984年第1期,好久都没有反应了。

馀桦乐呵呵龇一口大黄牙,“嘿嘿,还在构思,还在构思。”

他的《竹女》和《月亮照着你,月亮照着我》已经寄往了《燕京文学》,估摸着快要有回信了,可他就是不说。

两边正打的热闹呢,他搬着板凳儿,坐在旁边吃瓜就行了,可不愿意卷入漩涡里面去。

《钟山》?

没想到两边都打架到《钟山》去了。

《燕京文学》距离《钟山》还差点儿意思。

也不知道司齐会有什么回应?

《钟山》可不容易上啊!

估计,司齐也在头疼吧!

毕竟,写作有时候灵感还是蛮重要的,急不得。

最新小说: 拒绝男色从你做起,师妹她做不到 谁在建功立业4天台新贵 从满仓A股开始成为资本 哥俩好苦 F级骷髅兵?校花契约后我直升大帝! 小村美色 强制爱短篇集 雷祖驾到:百鬼退散!总裁请放心 钓鱼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穿越短剧世界,享受爽文人生